自媒體經營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不知道要寫什麼,做什麼主題」。 我們心裡明明知道自己有很多想法,但就是寫不出來。或者,好不容易寫了,又覺得「這個大家會想看嗎?」、「會不會太普通?」 但你知道嗎?靈感這件事,本來就不是「想」出來的,是從「觀察」出來的。 靈感不是想出來的,是觀察出來的 特別是在經營社群內容的時候,你越想寫出暴紅的文章就越難 因為當我們在「想內容」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進入到「分析」模式就會開始糾結:「這個會不會太沒重點」、「別人已經講過了」、「這樣會有人按讚嗎?」 可是社群經營的本質,就是「跟朋友分享」 這種東西不會是你事先想好的通常都是你最近發生的事情,讓你有感覺的話題 (你總不會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事前準備要聊什麼吧?通常是最近或剛剛發的事情,想跟朋友分享跟討拍) 例如 工作上,同事做了什麼白目的事看新聞的標題,思考為什麼豪雨達標卻沒有放假或者是看到某一篇貼文或留言被戳中的笑點想要跟朋友說 從真實對話裡找題材,比什麼研究都有效 舉個例子,前天在我自媒體的群組裡,就有人分享一隻影片「Threads 演算法為什麼有毒?看完直接免疫」...
13 days ago • 1 min read
這題應該是很多剛開始經營社群的人都會卡住的老問題了。「到底要寫的專業一點,還是接地氣一點?」 因為寫得太專業,流量通常都很爛。大家看不懂,也不想看。但寫得太通俗,雖然比較多人按讚、留言但很難變現。 就會卡在這裡,不知道到底該寫什麼、該怎麼定位。 但我很想說,這兩者根本不是對立的。 真正好的內容,其實是「用接地氣的語言,說出專業的觀點」。 專業,是底氣;接地氣,是讓人願意靠近的方式。 很多人誤會了「專業」這件事。以為講得艱深、有難度、讓人聽不懂,才顯得厲害。 但事實上,真正的「專業」,是能讓複雜的東西變簡單。能讓不懂的人,也願意繼續聽你講。 如果你講得越抽象、越專業,別人越聽不懂、越不想聽,那不叫專業,只是「吊書袋」。 這就是我常看到專家或銷售服務最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太想「看起來像專業的人」,太想「銷售自己的服務」, 但社群上,讀者不是學生,他只是一個休息時間滑手機、通勤時間打發無聊的普通人。 你得先讓他「願意聽你說話」,他才有機會「知道你在講什麼」「有什麼專業值得他學習」讓人「願意靠近」的開關,就是語氣、人味、跟日常感。...
20 days ago • 1 min read
先講結論「是的」,做熱門主題會「比較」容易紅 演算法永遠喜歡新鮮的東西,熱門話題、時事、梗文化,這些才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所以熱門主題的確比較容易有流量,你紅的「機率」也確實比較高。 唯一的問題是,你「能不能」靠這種方式被記住,還是只能被看「一次」而已? 熱門能帶來曝光,但很難帶來信任 我在Threads上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人會在某個熱門議題爆發的時候,趕快寫一篇跟風內容。 確實,那篇文通常會有流量。但幾天後,你再去看他的帳號,基本上就恢復平靜了。 為什麼?因為網友記得的只是「那個議題」,不是你這個人。 你就想一下新聞台的主播,他們每天都在講熱門新聞,但有多少人能說出主播的名字? 追熱門沒有錯,我也認為這個是有效被看見的方法只是你要問自己:你想當「話題的一部分」,還是「觀點的來源」? 主播不能有自己的觀點,但創作者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才是能讓我們被記住的關鍵。 別只是當新聞平台 很多人會以為自媒體是比「誰知道得多」。然後一直追著最新的資訊或一手消息,搶在第一時間分享 搶第一沒錯,可是AI 永遠比我們快,Google 永遠比我們懂。...
27 days ago • 1 min read
大家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應該都聽過類似話 「你要先熬過沒人看的時期,才會看到成果」 可是「熬」這件事,我想很多人誤會了。因為「熬」不是硬撐、死撐下去。如果方法錯了,你熬十年,還是原地踏步。 我自己體會「熬」,包含三個層次: 1. 時間上的熬:耐心等待,沒辦法急著要答案 經營自媒體最容易出現的焦慮就是:「為什麼我做了一個月,還沒有粉絲?」我們忽略接受這個事實:影響力的建立,本來就需要時間。 如果你今天決定健身,一週後去照鏡子,發現腹肌還沒出現,你會放棄嗎?多數人都懂健身需要半年、一年才能看到效果,但在經營自媒體時,我們卻希望三天就有感覺。 這不是很奇怪嗎? 很多人撐不下去,就是因為沒熬過「看不見成果的空窗期」。第一個熬,就是給自己時間,允許結果慢慢發生。 我自己經營Threads的前1個月,其實觸及都不高。花時間去理解後才知道,所有的社群平台跟Youtube平台一樣,演算法需要觀察時間,它需要先認識你,才會知道誰適合閱讀這些內容。 時間上的熬,是要理解有些成果,本來需要時間累積,急不來。(急也沒有用) 2. 方法上的熬:邊走邊修正,而不是無腦重複...
about 1 month ago • 1 min read
很多人經營自媒體,第一個直覺就是:「我就把生活分享出來就好啊!」這是因為我們看到 YouTube 上有很多人拍 vlog,日常生活、去哪裡玩、今天吃什麼都有觀眾在看。 於是就直覺的把這一套搬到經營Threads上開始發一些流水帳的文字,記錄今天早上喝了什麼咖啡、和朋友去哪裡聚餐、下班多累。 然後就發現沒人看,觸及很低 這是因為這些人把不同平台的屬性搞錯了。 (我知道,你會看到一些文章也是一樣,但他們爆紅,所以你想模仿。但這因為紅了才被你看見,而不是這樣是好的分享內容) YouTube 的「日常」其實不是日常 很多人誤會了 YouTube vlog 的本質。你以為大家真的在看一個素人每天生活嗎?不是的。 真正會被點開有人想持續看的「日常」,其實有一個共通點:它都提供了「參考資訊」。 旅遊 vlog → 幫助準備去的人決定要不要去這個地方。 餐廳體驗 → 幫助正在評估的人決定要不要訂這家店。 開箱影片 → 幫助觀眾在購買前知道這東西值不值得。 看似日常,但本質是「資訊內容」。觀眾看完能得到一個答案,所以才有留下來的動機。...
about 1 month ago • 1 min read
很多人想做自媒體,第一個卡關的問題應該就是「我不想露臉,那是不是就沒辦法了?」 其實完全不是。因為我自己就是用「不露臉」的方式,一步步經營起來的。今天我想跟你聊聊這條路,或許能讓你走的快一點。 為什麼大家會糾結「要不要露臉」? 因為露臉很直覺。我們習慣看到 YouTuber、IG 網紅、抖音創作者,都是透過臉和生活方式去累積追蹤。臉是一種「記憶點」,它能縮短觀眾對你的認知距離。 當然很多人並不想把私人生活攤開給所有人看,也不習慣面對鏡頭。於是就會卡在第一步。 不過這題的答案也很直接,不露臉完全沒問題,只是你就要用其他方式創造「記憶點」。 例如是頭像或文字風格都是一種讓別人容易記得的方法 最友善的起點:Threads 在經營 Threads 之前,其實我也開過 Blog、FB、IG,多角化經營。 Blog 這個我靠 SEO,也是有帶來長期的Google 流量;但FB、IG 沒追蹤想仰賴演算法,要突破真的太難。IG 推播給 10–20 個人就沒了,FB 更慘,沒有朋友圈的話幾乎等於零流量。 相比之下,Threads...
about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前幾天我看到一支影片,內容很簡單,卻讓我想了很久。 一位咖啡廳老闆,經營一段時間後,發現怎麼做都還是經營不下去。 於是,他去問了三個朋友。三個人給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答案。 第一個朋友說:要降低成本啊!用自動化系統、無人點餐,再加上廣告引流。第二個朋友說:要走價值溢價啊!改裝店面、賣周邊、做體驗,用更高單價來維持。第三個朋友說:乾脆轉型吧!去做直播帶貨,轉做線上電商,把市場放大到全國。 三種答案,聽起來都合理,對吧?也是很多行銷顧問常見的建議的方法。 於是我就借題在 Threads 上問了一下網友:「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結果真的吸引了近百則留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https://www.threads.com/@billy4select/post/DOWMbtmEl8V?xmt=AQF028sawy5RtLRY-y9sow8NC9ufAe9fDzynCsWpgYG42Q 答案沒有對錯,只有思考習慣不一樣 我發現這些答案其實沒有「對或錯」。它比較像是鏡子,照出每個人面對問題時的思考習慣。反映我們平常遇到困境時,腦袋的運作方式。...
about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HI~我是行銷路人甲 最近一週我做了一次高密度的 Threads 實驗:大量發文、主題橫向擴張、觀察每篇的觸及與互動。 老實說,有點像回到帳號剛開時「胡亂經營」的樣子,但也因此撞到了一些很實在的洞見。 其中一篇「冷門書推薦」運氣+策略同時對到位,直接大破圈,累積超過 126 萬瀏覽, 滿足了一下小小的虛榮心,也更確定:破圈不是靠玄學,可以靠選題提高勝率。 為什麼要談「破圈」? 我一直相信「和對的人說話」比盲目追流量更重要 但現實問題是: 當最可能購買你服務的人已經都被你觸及過了,下一步怎麼辦? 如果你的內容永遠只在同一小圈裡流動,就很難帶來新的機會與轉化。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讓演算法把你推給更多『對的人』。 這個觀點也在「不做網紅,只做生意」的課程教學裡 我們是在建立信任感,但不是只有分享專業才叫建立信任感 你用對方法入口變寬,讓更多可能需要你的人先看見你。 我怎麼設計這次的實驗 量:一週內顯著增加發文量,讓樣本數夠大。 看:每篇文固定觀察三個指標: 觸及人數; 觸及中「追蹤者占比」; 前 1 小時的互動走勢。 我帳號約 2 萬追蹤;當我只寫極聚焦的專業內容時,單篇觸及大約...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
「自媒體變現」這四個字,在你心裡想起來會浮現什麼畫面? 是每天發發文、拍拍影片,然後就有人會走進你的店,掏錢買東西了?還是去旅行拍拍照、吃吃東西,就能順手接到品牌業配?又或者,你想到的是那些被網友罵到臭頭的「自媒體變現課程」? 還是…其實你根本沒想過「它會怎麼發生」,只是覺得「經營一陣子,應該就會有收入吧?」 很多人嘴上說「想靠自媒體變現」,但真正有去想過「我要靠什麼路徑來變現」的人少之又少。 「自媒體變現」不會突然發生 這件事,其實很像「顯化」。很多人會寫願望清單、貼在牆上,每天默念「我要成功」「我要變有錢」。但光是許願沒用。 顯化或許願的本質就不是魔法或是東方的神秘力量,而是「天助自助者」 你永遠需要 先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 再想清楚「我要透過什麼方式達成」 然後,把信念和行動綁在一起 只有這樣,事情才會慢慢發生。 例如:我要變有錢 你總要定義什麼樣才叫有錢? 是一千萬、五千萬,還是只要一百萬就可以了?再來我想要多久變有錢? 一個月? 一年? 還是十年? 有了上面的條件後,你就會清楚知道,你可以用什麼方式達成...
2 months ago • 1 min read